星期五, 5月 15, 2009


鐵路帶來了相聚,也載走了離別。

台灣地狹人稠,從南到北快則90分鐘,車上便當才剛吃完,就已經準備到站下車。感覺上,離家去求學、工作似乎都沒有那麼遙遠。雖然我也曾擠過年節時的鐵路,從高雄到台北竟然要站上十來個小時,那種經驗雖不想重新經歷,但只要有心,想要回家看看家人,在台灣還真的不是太困難的事情。

鐵路的故事、月台上的劇情,在其他國家似乎又特別多。聽老同學述說在中國工作時的經驗,在中國遇到黃金假期或年假時,公司內有許多員工寧可加班也不願休假,原因在於搭了兩天兩夜的火車回去,還要再搭巴士、小車、步行兩、三天才能翻山越嶺回到家,光是來回路程就幾乎佔去了所有假期,也難怪許多人都寧可多賺些錢寄回家去,也不願回老家過節。

在歐洲,則有不少車站是終點站(Terminal)型式,列車進了站後,往往要倒車離站,才能重新進入鐵路主線,前往下一站。和台灣這種可以一路從台北、桃園、新竹、台中...到高雄,一邊停靠、一邊上下乘客的設計截然不同。

日本的新幹線則是以準時和乾淨出了名,這恐怕和他們的民族性有很大關係。也因此新幹線成了世界各國鐵路仿效和比較的參考指標,友善而人性的標示設計與列車銜接更突顯了日本人重視細節的特質。大抵上,曾搭過新幹線的朋友恐怕有半數以上都是給予肯定的。

不過,新幹線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月台邊的一個故事。大概是在我們旅程中轉乘等車的一個下午;同一月台的第一班列車先行進站。一個年輕的父親帶著一對年幼的子女,來到月台邊替老奶奶送行。老奶奶可能是遠從老家抽空來看看自己的孫子女,月台邊道別與離情依依自然是免不了的。列車準備開動之際,年輕父親趕忙幫老奶奶把行李、特產都提上列車、安頓好座位後,下了車就帶著自己的一對子女在月台上雙手伏地跪下雙膝,對著老奶奶磕頭拜別,老奶奶則是依依不捨地隔著車窗揮手道別。直到列車呼嘯遠離月台,年輕父親才帶著子女起身面向列車離去方向揮手道別。

我雖然無法全然理解他們的言語,但從他們的肢體動作上,卻也讓一旁的我們感受到那種感念父母恩重的孝心。更重要的是,年輕父親用最直接的身教,教育自己的子女,對於長輩應有的孝道與尊敬。

我不確定這景象在日本是不是通例,但那一幕卻讓我感動和自省...許久...